近日中國河南網紅,以方言念誦的形式演義通篇押韻的寓言文章「人生如狗」,映照出無數打工者在中國經濟下行中的艱難與無奈。
圖: 作者/提供 當人們談及現代化與城市化的輝煌成就時,往往忽略了那些默默支撐這座人口金字塔基座的個體。
近日中國河南網紅,以河南方言念誦的形式演義一篇押韻的寓言文章,數百萬網友聽聞後無不潸然淚下,迅速在海內外華人間流傳;當然,值此經濟下行的風口,這段視頻在對岸已被刪除。
視頻文章中的主角狗,是中國無數打工者的縮影。
他們背井離鄉,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對家人幸福的承諾,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城市的洪流之中。
然而,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,常常令他們深陷迷惘與苦痛。
從農村到城市,從希望到幻滅,從夢想的憧憬到現實的摧殘,這條狗的一生,映照出無數打工者在中國經濟下行中的艱難與無奈。
出走:為了夢想與責任 這一幕,與現實中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工別無二致。
他們懷抱著改變命運的渴望,遠赴城市尋找機會。
然而,農村的荒蕪與城市的繁華之間,並非只有一條簡單的鋼絲可跨越。
家裡的狗娃和老狗只能啃剩饅頭,他選擇跟隨團長,帶著“一家人吃肉”的夢想踏上離鄉的路途。
在經濟增長放緩下,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更難彌合。
農村土地的產出無法支撐一個家庭的基本生活,而城市則以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將農民工隔絕在社會主流之外。
背井離鄉,成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。
然而,這個選擇的背後,其實是對現實的妥協和無奈。
農村的資源有限,土地再難提供足夠的生活保障,城市則像一座看似富饒的伊甸園,吸引著那些外來務工的求生者。
然而,這場“出走”的代價,往往是對農民工勞動尊嚴的消耗與身體的摧殘。
競爭與剝削:被壓榨的勞動力 進入城市,狗加入了馬戲團,成為“鋼絲上”的演員。
從推小車、滾繡球到鑽火圈,他付出了一切,甚至差點被燒成“孜然烤狗肉”。
團長許諾的“見天吃上肉”,卻始終遙不可及。
這場夢想的競賽,不過是對勞動力的無情剝削。
這正是許多底層打工者的真實處境。
經濟下行時,市場競爭更加激烈,勞動力價格被進一步壓低。
他們以命換錢,卻難以改變命運。
即使夜以繼日地工作,賺到的工資也不過勉強糊口。
而當遭遇失業或工傷時,他們的處境就如同從鋼絲跌落的狗:被拋棄、被指責、被遺忘。
馬戲團的“競爭機制”是對現實生活赤裸裸的寫照。
團長口中“評先爭優”的機制,實質上是一種對農民工勞動力的壓榨。
狗的努力並沒有為他帶來期望中的肉,而是更高的要求與更嚴苛的挑戰。
他拼命練習鋼絲,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鑽火圈,卻發現自己的付出只是讓團長的錢包越來越厚。
這種情境下,打工者的處境顯得格外悲涼。
他們被迫接受超長工時與低廉工資,面對殘酷的內部競爭,稍有懈怠便會被貼上“廢物”的標籤,被資本市場無情淘汰。
努力並不總是與收穫成正比,階級固化的現實讓他們難以打破這個循環。
夢碎: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視頻文章故事的高潮,是狗從鋼絲墜落的一瞬間,狗墜地後的掙扎,最令人痛心。
那是一場夢想的崩塌,也是命運的終結。
他質問團長:“沒有功勞,也有苦勞,何況還沒有給肉啊!”這句話不僅道出了他的委屈,也直擊無數底層勞動者的心聲。
在這個以效率為先的時代,人性的溫度被一點點抹去,他們的付出與貢獻,換來的卻是冷漠與拋棄。
在現實生活中,類似的場景屢見不鮮。
打工者遭遇工傷或疾病後,往往面臨失業與拋棄,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障都難以獲得。
他們的貢獻被輕描淡寫地抹去,曾經的努力不過是冰冷數字中的數據資料。
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曾給底層百姓帶來過希望,但在經濟下行時,他們的處境卻更為脆弱。
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,讓他們在遭遇疾病或意外時,缺乏基本的支撐。
他們的尊嚴,成為資本博弈中的犧牲品。
回望與訴求:人性的溫度在哪裡 主角狗臨死前的心願,是回家與家人團聚,吃一頓熱氣騰騰的肉。
這樣簡單的願望,卻在資本家與冷漠社會的重壓下顯得那麼奢侈。
他的生命隨著風雪夜的寒冷而逝去,而他對家的渴望與對溫暖的嚮往,卻永遠停留在了控訴社會不公不義的那一刻。
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:底層勞動百姓的價值與尊嚴應該如何被對待?我們是否過於崇拜績效與產出成果,而忽略了在這些背後,那些默默承受著壓力與痛苦的勞動者?現代化不應該以犧牲基本勞動權為代價,公平與溫暖才是讓社會真正穩定的基石。
尾聲:我是一條狗的啟示 “我是一條狗”這篇預言文章,以荒誕的形式描繪了真實的人間百態。
狗的命運看似誇張,但它卻是千千萬萬底層勞動者生命歷程的縮影。
他們是農村的父母,是工廠的工人,是城市裡你我熟悉的搬運工、快遞員與保安。
他們是推動社會運轉的重要齒輪,卻時常被當作工具對待,甚至在失去價值時被隨意丟棄。
我們無法改變這個時代的所有現狀,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底層百姓的態度與關注。
他們的努力值得被尊重,他們的苦痛應該被看見。
他們不是賠錢貨,更不是賤骨頭。
他們是人,有夢想,也有家庭。
他們的訴求,正是這個時代應該回應的最真實的聲音。
中國政府需要做的,遠不僅僅是同情或悲憫。
首先,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,讓工傷與疾病不再成為家庭崩塌的起點。
其次,應推動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均衡發展,讓更多人有選擇的自由,而非被迫離鄉。
最後,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資本的關係,讓尊嚴與溫暖成為經濟運行的基本底線。
作者:陳俐茹/法學博士、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